今年以來,生豬產能在恢復后,生豬價格卻再度陷入低谷,為了從根本上鞏固生豬產能恢復的成果,8月5日,農業農村部會同多個部門,發布了《關于促進生豬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內容有17條之多(我們簡稱為“新17條”)。巧合的是,2019年的8月31日,農業農村部也曾牽頭多部門發布過一次生豬養殖扶持政策,內容也是17條(我們簡稱“舊17條”)。兩年時間過去了,整個生豬產業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那么,新17條和舊17條有哪些變化?生豬養殖戶如何把握政策機會?我們不妨從7個層面進行深度解讀。
深度解讀一:關于生豬養殖補貼
補貼對于養豬人來說是最熟悉也是最好理解的,因為就是發錢。補貼政策在我國生豬發展史上很早就曾使用過。比如在2008~2011年的豬價高峰期,出臺過能繁母豬補貼政策,但其效果至今仍存爭議。因此,在16年豬價高峰期的時候,也沒有啟用補貼機制。
2018年的非瘟導致生豬產能缺口巨大,在2020年國家重新使用了補貼這個最為直接和有效的形式,但也做出了調整,不再是撒胡椒面,而是針對種豬場和規模養殖場做出補貼。2021年雖然對補貼的報道不多,但有些地方還是有的。下表為部分地區對種豬業的補貼政策。

有一些補貼政策是在2020年就開始實施的,到目前并沒有明確取消,也有一些補貼政策是最近才公布的,如貴陽的“豬十條”,其中明確提到了要對引進純種能繁母豬、二元雜交母豬分別每頭給與1500元、800元的補助。在當下豬價相對低迷的情況下,補貼力度還是很大的。
從中反應出,國家清醒地認識到,即便是目前的生豬產能已經恢復,但我們的母豬結構尤其是高產母豬的結構并沒有完全恢復,依然需要鼓勵整個行業盡快把高產、優產母豬群體恢復。
總的來說,補貼在當下的養豬格局下,已經很難再起到明顯的作用。比如在2019和2020年,由于養一頭豬的利潤一兩千塊錢,即使政府再補貼幾百塊錢,大家也不會有特別大的積極性。而到了今年,整個情形就反過來了,現在整個虧損非常嚴重,在這個時候養殖戶也不會因為補貼而參與進來。
所以,現在國家也不會期望通過補貼來影響整體的生豬出欄,而是希望以補貼的形式,有針對性地鼓勵希望將養殖擴大的群體,比如前面提到的純種母豬、優質二元母豬,來引導生豬結構的改善。
深度解讀二:關于環保
無論是一號文件還是新版17條,即使是在2019~2020年度生豬產能不高的時候,環保也是從來沒有放松過,不僅僅是畜牧業,任何行業都是如此。在新17條中,關于環保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禁養區和環評。
在舊17條里,禁養區講得更加具體一些,強調要依規科學規劃禁養區,也就是不能強制搞無豬市、無豬縣,并減掉了1.4萬個禁養區,在當時的情形下,目的也是為了促進養豬的發展。所以,禁養區堅決是不能碰的。而在新17條里,幾乎完全延續了舊17條,依然是強調要加強對禁養區的動態監測,但是也強調不能以超越法律規定的范圍來隨意擴大禁養區的范圍,也不能以行政的手段對養殖戶實施清退。
同時,要加強對規模養殖場的監管,就是說在生豬產能恢復正常之后,要避免生豬產能整體出現大起大落。一是將出欄5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戶納入全國生豬養殖系統備案,對于年出欄一萬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掛牌建立國家級生豬產能調控基地。就是重點養殖場,將會變成國家生豬產能儲備,比如一年有5億頭生豬出欄,要把其中的2~3億頭定義為骨干、核心,也就是養豬業的底,國家政策會盡可能扶持這些養殖、出欄量的企業。
也就是說,在之前,可能豬周期對整個5、6億頭豬是一起生效的,一起賺一起虧,一起坐過山車,波動很大。而新17條是希望把一半產能變成恒定值,也就是說不管市場如何波動,這3億頭左右豬的出欄是穩定的,這樣就能夠比較好的減少豬周期的變化幅度。因此,未來大規模豬場將會迎來一個穩定發展的好時機。
對于環評,也是完全延續了舊17條,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環評的效率提高了,但是不代表環保沒有標準,而是由事前審批變成事中、事后監管。
深度解讀三:關于養殖土地的使用
養豬找地難一直是困擾養豬業的問題之一。在舊17條里有很多關于養豬土地用地的政策,而新17條里完全沒有再提,這是一個比較微妙的變化。
舊17條里,生豬養殖用地作為設施農用地,不用再作為建設用地審批,但并不是說養豬用地不用審批了,而是要按照農用地來審批。
在舊17條里,允許生豬養殖用地使用一般耕地,但是不能夠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同時也提出經過不科學劃入永久基本農田的用地,也可以經過相關部門核實后,允許發展生豬養殖。這個延續的可能性非常小,因為近階段國家多次強調耕地紅線的問題。對于已經在一般耕地上建好的養殖場,在做好環保的基礎上,也不會突然改變要拆除,但是接下來再想建豬場要使用到耕地,可能性應不大,這對于還想投資養豬的就要重新考慮找場地的可能性。
舊17條取消了養豬附屬設施用地15畝的上限,根據有關機構調研發現,對于出欄3萬頭以上的豬場而言,相關設施用地都是超過15畝。這條變化的可能性也不會太大,因為本身是解決了一些不合理的規定,改回去也是沒有必要的。
舊17條里,鼓勵建豬場使用荒山、荒溝、荒丘及其它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這點本身就是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現在仍然很難一概而論。
深度解讀四:關于生豬防疫
防疫對于養豬行業而言,可以說是一個性命攸關的舉措;仡欉^去四次的豬價高峰,從藍耳到腹瀉到非瘟,每一次產能的急劇變化,都是因為疫病爆發所引起的,所以防疫體系建設進一步升級,是非常重要的。
新17條更加明確地提出了防疫體系建設目標。要強化非瘟的防控,但同時也絕不放松對藍耳、口蹄疫等重點疫病的防控。以前在非瘟防控的時候,有很多豬場直接選擇防疫靜默期的策略,也就是為減少感染非瘟的風險,所有的疫苗都不打或者少打,顯然這不是長久之計。
另外一點比較重要的是深入推進偽狂犬病等垂直傳播疫病的凈化工作,尤其是以種豬場為重點,這也是非瘟帶來的契機。也就是說接下來我們養殖場要乘著非瘟對生物安全全面升級的過程,就要將凈化工作做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未來養殖場凈化將會成為一個大市場。
深度解讀五:關于生豬調運
調運是今年政策變化比較大的方向,在非瘟和疫情的雙重沖擊下,調運政策在過去三年已經有過多次調整。進入2021年之后,不管是非瘟還是疫情,都成為常態化防控,調運政策也開始穩定下來。從今年5月1日起開始全面實施分大區防控策略,從長遠來講這將是對生豬調運的徹底改變。
從5月1日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開始開展非瘟等重大動物疫病分區防控策略,全國將按照北部區、西北區、東部區、中南區、西南區五大區域,目的是在區域內要基本實現自給自足,統一生豬及其產品調運的監管。在大區和大區之間就會禁止活豬的調運,實現“調豬”轉為“運肉”的目標。
調運政策的實施,將會對中國養豬業版圖產生非常大的變化,從非瘟前到今天,目前已經有很多生豬生產和生豬調運的省份的身份已經發生了改變。有的調入大省變成調出大省,有的調出大省變為調入大省。
比較明顯的是中西部的甘肅、四川、云南這幾個生豬調入大省,在非瘟過后已經變成調出大省,在這些地方投資養豬業可能會是一個比較好的機會。在另外一些省,比如中南的福建,從調出變為調入,盡管原因比較復雜,這些地方可能就成為另外一種機會。

深度解讀六:關于金融
由于養豬業屬于生物性資產,所以融資一直是老大難的問題。在一號文件里一直也在提保險+期貨,具體到新17條里面,也從兩大方面給予養豬業金融支持:貸款和保險。
第一點是貸款。通過把養豬用到的生產資料包括土地的經營權、養殖圈舍、大型養殖機械和生豬活體能夠得到銀行的抵押貸款,如果活體貸款能夠被推廣,將會對生豬養殖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在資金方面就不用頭痛了。目前在廣東等很多省份,都已經有了生豬活體抵押貸款的成功案例,在廣東趙縣就有一個用400頭母豬獲得500萬貸款的案例。
第二點是完善生豬政策性保險。除了我們常見的能繁母豬、育肥豬死亡保險之外,也有一部分地方開始推出生豬的價格險,在生豬保險和期貨聯動起來之后,生豬價格大起大落的風險不再單單由養殖戶承擔,可以分散到金融市場的不同群體。
盡管完全推廣還需要一定的過程,但是隨著生豬期貨上市后大家逐漸地熟悉,整個市場運行更加成熟之后,將來會有很大想象空間。當然還有其它一些金融政策,如貼息、生豬調出大縣的獎勵、保額的提高以及財政統籌等等。在這些方面國家有各種各樣的手段,盡可能讓優質的養殖場沒有資金方面的后顧之憂。
深度解讀七:關于生豬調控
可以說調控機制是新17條最大的創新,因為它第一次提出了要確立生豬生產的逆周期調控機制,這是一直困擾養豬業的最為嚴重的問題。逆周期調控機制的建立,讓國家政策的出臺比以往有了更加的前瞻性,不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要從根本上緩解豬周期的波動,盡可能保證豬肉價格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運行,既不會肉賤傷農,也不會肉貴傷民。
將能繁母豬穩定在4300萬頭左右,最低保有量不少于4000萬頭。作為核心指標進行調控。首先,當月的同比變化率超過5%時,就是母豬存欄跟去年同期變化假如超過5%,就要啟動調控機制,在漲的時候,鼓勵加快補欄二元母豬,在跌的時候,鼓勵淘汰低產母豬。
接下來如果進一步惡化,就會具體到某一個省,能繁母豬存欄月度同比增減10%或者養殖戶嚴重虧損超過3個月,這個時候各地可以統籌相關資金,給與規模養殖場戶給予一次性臨時救助補貼。
也就是提前把任務細分到了省一級,省又會進一步細分到市,每個地方的各級地方政府,自己也要把自己所在區域的能繁母豬的變化時刻監控,同時要迅速響應,拿出措施來,避免出現以往豬周期在連續一年或者大半年的虧損,或者長時間處于缺豬狀態,在生豬行情積重難返之前,就要提前介入。
在具體的介入手段方面,一是啟動豬肉收儲,二是對進口肉的調節。以最近為例,在2021年上半年,當我們的豬價開始進入明顯下行趨勢,我們就會發現,豬肉的進口量也開始逐月下降,從最高時期的3月份的46萬噸已經下降到了目前單月的34萬噸,接下來如果豬肉行情仍沒有好轉,下半年的進口量可能會進一步下調。

養殖戶如何把握政策機會?
以上和大家分享的是目前國家在生豬產能調控方面的一些政策,以及對這個行業所帶來的影響。當然,大家目前最關心的是從政策層面,國家是鼓勵養豬還是不鼓勵養豬?國家依然在支持養豬,但不一定在支持你養豬。
自己首先得定位清楚,你是一個什么樣的養豬人,你的豬場是處在什么樣的階段,什么樣的水平?如果你的豬場既達不到國家的要求的規模效應,同時在環保、延伸環節各方面不符合扶持的條件,那么,相關的扶持政策可能都和你無關,那你就可能處于先天的劣勢,你需要思考一下,這樣的養豬模式究竟還可不可持續。
第二點,每個地方究竟有沒有在扶持養豬呢?可能別的省在扶持養豬,而你所在的省份就不一定在扶持。別的縣在扶持養豬,你所在的縣又不一定在扶持養豬。這就需要我們養豬人增加一些了解宏觀調控的能力,不管你要做什么生意,對政策,對宏觀信息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必須要在風向調整之前先調整你的方向。
第三點,前兩年養豬在躺著賺錢,大家對養豬政策了解的積極性并不是很高,畢竟你可能什么都不懂,依然能賺到很多錢。但在當下,當養豬進入嚴重虧損階段,我們也相信嚴重虧損是不可能持續的,正如農業部上個月在新聞發布會上說的,養豬不可能在回歸到過去的高利潤時代,必然會進入微利時代,這必將對養殖戶的要求會更高了,所以,現在是養殖戶進行調整和改造自身的一個非常好的時機。
為什么這么說呢?即便是養豬巨頭的上市企業,在最近豬價比較低的這段時間,很多的養豬上市企業,都換了總裁,換了董事長,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他們也意識到,既然現在不是一個快速擴張、飛速賺錢的好時機,進行內部的戰略調整、提高自身的團隊素質,是一個非常合適的時機。既然大企業都在調整,對于中小養殖場而言,其實也是時候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豬場,比如飼養人員、技術人員、審視自身成長,是不是要進行一定的調整。
最后一點需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國家究竟會扶持大企業還是小散戶?其實政策的制定是不會一邊倒的。我國的養殖戶不可能只有大企業或者只有小散戶,這是一個完整的生態,不管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都有自己生存的道路。
從具體的政策來說,可能某一條適合大企業,但另一條小散戶同樣也能找到機會,在不同政策里面,不同豬場都能夠找到適合自己介入的機會。所以,不用太擔心會讓小散戶失去生存空間,不管是大企業還是小散戶,在適應政策的同時,也要加入到成本競爭的戰場,未來養豬業必然是成本競爭非常劇烈的一個行業,你的成本越低,生存能力也就越強。
責任編輯:冰雨